HTTP/2的流控机制
起因是在测试H2的代理,发现裸SSL的速度(4MB/s)和用了H2的速度(500KB/s)相差好远。感觉像是配置问题,于是翻nghttpx的文档,尝试了好几个参数,最后发现
backend-http2-window-bits=20 backend-http2-connection-window-bits=30
能让速度恢复到理想水平。知其然当然要知其所以然,搜了下,大概是HTTP/2的流控机制导致的。
HTTP/2流控机制的详细描述在WINDOW_UPDATE帧的定义里。国内也有两篇文章介绍了:[1] 和 [2]
简单说,就是发送方启动是有个窗口大小(默认64K-1),发送了10K的DATA帧,就要在窗口里扣血(减掉10K),如果扣到0或者负数,就不能再发送;接收方收到后,回复WINDOW_UPDATE帧,里面包含一个窗口大小,数据发送方收到这个窗口大小,就回血,如果回血到正数,就又能发不超过窗口大小的DATA帧。
默认nghttpx的两个window-bits
都是16,也就是2^16-1=65535,如果一切顺利不丢包的情况下,RTT为100ms,则每秒最多能发送65535*(1000/100)的数据,大约就是500KB,刚好就是我一开始体验的速度。调到30后2^30-1=1,073,741,823,将近1GB的数据,所以同样100ms RTT时的理论上线就会是10GB/s左右。
感觉H2的这个设计有点保守,记得05年的宽带才512K,10年后的今天100M并不罕见,不知道再过10年,这个理论上限会不会导致很多瓶颈,毕竟上一个HTTP版本用了不止10年。
update: 其实在服务端设置会更好,毕竟很多h2的client是不方便设置window大小的
frontend-http2-window-bits=20 frontend-http2-connection-window-bits=30